top of page

生態旅遊白皮書中提出了生態旅遊辨別的8項原則

如果不符合其中一項,就不算生態旅遊。 

earth_good.png
eco-house.png

必須採用低環境衝擊之營宿與休閒活動方式

people.png

必須限制到此區域之遊客量(不論是團體大小或參觀團體數目) 

ecology.png

必須支持當地的自然資源與人文保育工作

placeholder.png

必須儘量使用當地居民之服務與載具

landscape.png

必須提供遊客以自然體驗為旅遊重點的遊程

tour-guide.png

必須聘用瞭解當地自然文化之解說員

species.png

必須確保野生動植物不被干擾、環境不被破壞

together.png

必須尊重當地居民的傳統文化及生活隱私

​資料來源/台灣國家公園網站

以賞螢為例

01

不捕捉避免螢火蟲受到驚嚇、受傷或死亡,螢火蟲受到驚嚇時會導致其發光頻率過快,從而減短其生命週期。 

02

不要用手觸碰手掌會分泌手汗,加上手部可能塗有保養品,這些人類手上的混合物會經由觸摸的行為沾附在螢火蟲身上,進而影響到螢火蟲對於同類的分辨能力,甚至影響到螢火蟲的交配。

03

避免人為光害:手電筒需用紅色玻璃紙包起來,紅光對於螢火蟲的干擾較小,因此將手電筒蓋上紅色玻璃紙可以減少白光線對螢火蟲的影響,因螢火蟲發光目的為求偶,如有光害將影響求偶。 

04

穿著衣物包覆全身:螢火蟲的棲地也存在許多其他昆蟲與生物,穿著長袖長褲可以避免蚊蟲叮咬,穿布鞋或雨鞋並佩戴帽子則可以防止被其他生物咬傷。 

05

維護自然環境:不攀折花草樹木、也不留下任何垃圾,維護螢火蟲棲地的優良品質,螢火蟲才能長久生存下去。

mushitori.png
kinshi.png
kinshi_touch.png
bousai_kaichudentou.png
kinshi.png
job_konchu_gakusya.png

星空與螢火蟲拍攝技巧

此外,有著多年攝影經驗的林柏偉也分享到,如果要進行星空與螢火蟲拍攝,對於拍攝者器材的要求會比較高。

 

如果使用的是高階的手機搭配腳架,可以拍攝比較簡易粗略的星空;如果使用的是單眼相機搭配腳架,將曝光時間調到15、20或30秒ISO調至1600或3200, 盡量使用大光圈的鏡頭,可以拍攝到銀河這類大範圍的星空;如果能夠使用更為進階的設備,則是可以拍攝出星雲、星團或星系這類深空天體。 

20220601_124636000_iOS.png

螢火蟲飛行軌跡拍攝過程

螢火蟲飛行軌跡拍攝過程

螢火蟲飛行軌跡拍攝過程
搜尋影片...
4

4

01:15
播放影片
3

3

00:35
播放影片
2

2

00:40
播放影片

光害問題值得大家反思

在現今的社會中,具備少光害或無光害的環境已經不多了,光害又稱光污染,天文館期刊第三十八期寫到,「過度使用照明系統而產生的問題,使得城市裡甚至城市外的夜空星光被都會的燈光覆蓋而消失,也使天文學家的觀測研究受到影響,甚至破壞了生態的平衡」,因此減少人為光害以維護自然環境的環保意識更顯重要。

對此林柏偉也以自己為例,提到以前拍攝時會特別打光,想要把星空下的人呈現清楚,知道光害的嚴重性後,現在傾向把人物融入星空,以類似剪影的方式呈現,目的就是減少人造光源的使用。

Before

After

「我也希望民眾能透過參與活動得到啟發,回家可能會開始思考是否能關掉不必要的光源」

​花蓮天文協會理事長 陳冠榮

20220609_110054000_iOS.png

光害除了會影響到對夜空的觀測外,也可能危害到人們的身體健康。天文館期刊第三十八期寫到,「有兩個醫學研究指出,在夜間曝露於過量的光線下有更多機會患上乳癌,這是因為人體內協助夜間正常活動的褪黑激素(Melatonin)被壓制不能正常分泌。」

光害問題的改善並不單單是天文、自然生物愛好者或是個別單位需要努力的事,為了讓這些寶貴的自然環境得以長久維持下去,也為了讓你我能夠生活在不因光害影響身體健康的環境,每個人都該具有光污染的意識並承擔改善光害問題的責任。 

bottom of page